时政热点: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
2019年笔试前的时事政治将以常识的形式融入到2019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题目中,时政热点是备考2019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的你必看内容。天津公务员考试网本期将给大家带来时政热点是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如需更多天津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19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用书(免费赠送200+课时在线听课,2万道题在线刷题、200套真题在线模考)。
劳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价值,使得劳动教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劳动教育应当基于新时代劳动的新内涵、新形态、新使命,在纷繁复杂的观点和现象中,紧紧抓住劳动教育的灵魂,注重实施方法上的科学理性、实践理性的高度统一,使劳动教育真正造福于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意蕴、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思想指南。就我个人理解而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灵魂贯穿在“一个精神”“两个态度”“三个行为”“四个观念”的时代意蕴和使命担当中。
“一个精神”即“劳动精神”。这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精神有积极、消极和中性等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不仅仅需要认知作为基础,而且需要信念和意志做支撑。劳动精神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是需要认识论、价值论和意志力支撑的一种精神。它在内在认知上反映了对劳动与历史、劳动与社会、劳动与生产、劳动与人生等的基本看法,形成对劳动的神圣感和敬畏心,在外在行为上,反映了对劳动主体、劳动过程、劳动对象、劳动成果的基本情感和行为习惯。
“两个态度”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是对待劳动的基本态度,包含着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资料的节俭、对劳动过程的体贴、对劳动成果的爱惜等。《悯农》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典型地反映了对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的尊重情怀。“崇尚劳动”则蕴含着对劳动的崇高性的高度认同和自我内化。“崇尚劳动”不仅反映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职业劳动的认识和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崇尚劳动”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劳动文化和文明水准。
“三个行为”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三个行为都聚焦于劳动的过程与劳动的行为范式,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达到的行为目标,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辛勤劳动”指向劳动过程的状态维度,主要行为表征:亲身经历劳动过程,不畏艰辛、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难、不懈怠,能够兢兢业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体现了劳动的“参与度、持久度、认真度、耐挫度”。“诚实劳动”指向劳动的德性维度,是针对“不劳而获”和“弄虚作假”等不良的劳动观念与行为而言的。“诚实劳动”主要行为表征:踏踏实实经历劳动过程,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严谨规范地经历劳动过程,不偷工减料、不虚报劳动成果;有担当负责任地经历劳动过程,对劳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实事求是。“创造性劳动”则指向劳动的性质与形态。人类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别,有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之异。“创造性劳动”内容非常丰富、形态也非常多样,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是创造性劳动,科学实验、技术制作、艺术创作等也是创造性劳动,甚至当下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服务劳动也都饱含着创造性。那种把劳动等同于技术,把技术等同于劳动的观念是狭隘的和片面的,既不符合劳动内在的综合和丰富特性,也不符合总书记所反复倡导的更为宽广、更为开阔、更为高位的劳动观念。“创造性劳动”主要行为表征:劳动中具有擅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品格,具有善于运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技能以至更多学科知识进行劳动改进的方法与能力,能够在劳动中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能够积累劳动经验并使其结构化,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造性劳动”强调劳动行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创造性以及劳动知识的创造性,体现了劳动的“转化度、整合度、超越度、发现度”。
以上三个行为相互联系、不可偏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核心在于通过相应的劳动过程,内化学生的劳动认知,固化学生的劳动习惯。
“四个观念”,即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的“四最价值观”是学生得以成人、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体现了劳动的真善美的时代意蕴,同时这也就赋予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坚持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统一,体现劳动教育的基本属性
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劳动教育强调学生亲临劳动场域,有亲身的劳动经历、亲近的劳动情感、亲切的劳动认知,也就是注重学生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的“具身认知”。劳动教育的“具身性”,意味着“身心一元”的认知图式,环境—身体—心智之间的交互关系,不仅变得越来越紧密,而且通过复杂、多维互动机制,对劳动教育认知及技能进行重新探索。
劳动教育的综合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他还强调:“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劳动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综合的世界,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过程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单一知识性、单一学科性、单一形态的劳动必然会导致马克思所说的“畸形的发展”和“片面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各育之间的渗透性及关联性,说明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整体关照性。劳动教育涉及行为要素、思维要素、道德与品质要素的多重统一。任何一种劳动绝不只是单一、封闭的动作行为。在个体层面,需要动作和思维之间的相互联结与交替,需要眼、耳、手、心的相互协调;在社会层面,需要在交往、对话、协作中体悟劳动中所承载的关于文化的、审美的、道德的、法律的多重考量。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渗透性,决定了我们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多路径的实施和多形态的结合。那种就劳动谈劳动、把劳动窄化为体力劳动或把劳动窄化为某一科目的学习、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孤岛”的做法应当坚决避免。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是人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是人类主体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对生活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制作和改变的活动,是人类最为基本、最为普遍、最为崇高的实践活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认为,劳动是自我意识得以保存的媒介之一,是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实践的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而这恰恰反映出劳动活动具有天然的实践性。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劳动实践,坚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做,在劳动实践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悟,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的情境性。劳动教育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场域中,通过真实的劳动过程而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经历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教育”。这表明劳动教育所实施的劳动活动必须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劳动。劳动教育的情境可以多种多样,农场、工厂、社会服务场所、劳动实践基地是我们进行劳动教育的自然场所,提供了具有明确目标和任务、对象和资源、环境和场域等情境要素。学校、社区、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场所,其情境具有生活性和普遍性。实验室、艺术馆、创造中心以及网络空间、虚拟环境等也是劳动教育的特别场所,学生可以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教育的生成和发展。
劳动教育的变迁历史证明,我们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多路径的实施、多形态的结合以及多功能的实现。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劳动教育呈现新特点、担负新使命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更要重视劳动环境的熏陶、劳动文化的融入、劳动实践的体验、劳动过程的感悟、劳动经验的内化、劳动习惯的形成等,围绕弘扬劳动精神、建立“两个态度”、养成“三个行为”、内化“四个观念”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点击分享此信息: